本文发表于《文汇报》2019年1月29日文化专栏。
超大型城市何去何从?从彼得·杰克逊监制的新片《掠食城市》谈起
新西兰的大导演彼得·杰克逊(《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最近监制了一部情节设定在未来一千年之后的奇幻电影《掠食城市》。该片的导演克里斯蒂安·瑞沃斯可以称得上是彼得·杰克逊的徒弟,曾经担任《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的视觉特效,也曾凭2005年《金刚》一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次师父监制、徒弟导演的大片效果如何呢?
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就是移动城市的设定:在2118年,人类社会爆发了大战,几乎摧毁了全部文明,幸存下来的人类分成了两大阵营:拖拉机派和修墙派。所谓拖拉机派,就是以内燃或者蒸汽作为动力的造型为巨大拖拉机的移动城市,片中原名为Traction,有影评人直译为牵引系统,与拖拉机(Tractor)的词源同根,就称为拖拉机派更加形象。拖拉机派的代表是新伦敦城,这个庞然大物大约有1.5公里宽,2.5公里长,将近一千米高。在战争爆发之后的1000年,新伦敦越过英吉利海峡的大陆桥,来到了曾经的欧洲大陆上游荡,吞噬更小的城镇和城市,夺取它们的金属、燃料、食物和人类劳动力。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城镇被吞噬,新伦敦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新领袖瓦伦丁获得了古人的高科技武器,打算向东入侵山国,打破一千年未曾失陷的高墙壁垒。而山国,正是修墙派联盟的领袖(片中称作Anti-Traction Coalition,也就是反拖拉机联盟的盟主)。山国的文明,是在固定的定居点上修建城市,并且修筑一千米高的城墙来抵押掠食城市的侵扰。
片中的伦敦明显是象征着掠夺资源的西方殖民地时代,东方的山国更像是东亚的农业文明的象征。不过,如果我们透过文明之争的表象,透视影片中冲突的实质,还是西方社会念念不忘的资源之争。影片中的新伦敦,显然是城市达尔文主义的忠实信徒,不断吞噬小城市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口资源。这岂不是很像当下很多超大型城市,不断从中小城市抽血?比如日本,虽然面临着整体人口下降的压力,但是东京的人口依然在增加,而周边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却在加速减少,日本政府不得已推出了“给钱搬出东京”,“搬去小镇送房子”等政策,最近在一部《羊之树》的影片里,还假想让犯人提前释放,去补充小城镇的劳动力。
城市化何去何从?是像日本、拉美国家一样的超大型城市化,还是建立像欧洲、北美国家一样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现在尚未定论。毋庸置疑,城市的规模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类行业的经营者聚居在城市中也可以达到更大规模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聚集也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或降低劳动成本。同时不同的城市由于自然、历史、人文的条件不同也会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使得城市间贸易有利可图。这就是传统城市经济学的三个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比较优势。
但是城市的发展并非无止境的,要受到自然地形、资源(水、电、气)、交通成本、居住条件的限制。在城市发展初期,边际效益高于边际成本,城市的继续扩张是有利的;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边际成本最终会超过边际效益。再继续城市的扩张,就会“得不偿失”。清华大学郑思齐教授2012年的著作《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居住、就业及其衍生问题》提到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中小型城市还远远没有达到“最佳规模”,而某些超大型城市则已经跨过了“最佳规模”的拐点。一旦跨过了这一拐点,同时又是单一中心城市模式,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城市的多中心化,或许才是解决这些超大型城市的“城市病”的药方。苏州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州1062.57万人, 2018年上半年GDP达到了9100亿元。可是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最近一期搜房网发布的《2018年12月中国房地产百城价格指数》,苏州的新房均价为1.6万元/平米。就居民收入及房价而言,苏州显然比一些同类型、同人口规模的城市更为宜居。
是什么导致苏州的高收入,和相对的低房价呢?城市设计时的多中心化,或是其宜居的主要原因。苏州的整体城区,由以苏州古城为中心的旧城区、西北边的高新区、和东边以金鸡湖为中心的工业园区组成。旧城区以旅游、传统工业为主;新区则是现代工商业、金融、及文化产业集中的城区;工业园区是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高新产业区,是苏州收入最高,因而也是房价最贵的地区。由此可见,苏州的发展,成功地摆脱了其他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对外扩张,因此也部分避免了高房价、拥堵等现代化的恶疾。
当然,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城市的规模,还包括产业的差异化、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合理的税收等等,但是在现有模式上一味发展超大型城市,绝不是城市化的未来之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