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货币战争》的“编著者”宋鸿兵先生在山西省太原市演讲遭遇部分投资者的围攻,疑与其为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站台有关,宋鸿兵被迫手写道歉书。事后,宋先生又酸溜溜地发表声明,表明其“本人与泛亚公司不存在股权利益或通过其它的方式享有泛亚公司的盈利收益的关系”。简言之,其为泛亚站台,并不是没有收钱,只不过不是股份或盈利分成,仅仅是站台费而已。而宋先生站台的价格,据财新报道,在2013年即高达人民币10万元。因此宋先生如果就凭着这一纸声明,希望否认其与泛亚存在利益交换,那可真是要殴打公众的智商了。
当然,宋先生的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风格,与其当年自称“编著”《货币战争》,实则抄袭美国的小道消息类纪录片《The Money Master》的行径,还是依然如故。欲知详情,请参考梁文道文章《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以及胡祖六所写《子虚乌有的“货币战争”》。只不过这一次,宋先生要面对的不是万里之外不知其为何许人也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而是受其忽悠损失惨重的投资人。
有人说的好:“没看明白牌子就去站,那是无知;看明白了,还去站,还忽悠别人一起来,那就是无耻了。”而宋先生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泛亚大肆宣扬的贵金属交易,与其在《货币战争》里鼓吹的“美元必将走衰,黄金必将大涨”的言论如出一辙,因此我倒是愿意相信宋先生在自己的信仰下做到了“言行合一”。至于宋先生是否自己按照他自己在书中所建议的那样投资,看空美元,看多黄金,目前他尚无披露。回顾最近几年经济形势发展的结果,却是美元大涨、黄金暴跌,如果真有不少投资者根据他的建议来投资,估计他未来的路上还会风雨兼程,前路漫漫。
不过宋先生如果在黄金买卖上亏了钱,在征收智商税上应该是赚的盘满钵满。据百度百科披露,宋先生在2011年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2位,比肩另外一位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当年排名第9位)。据说,郎先生当初也是为泛亚当过吹鼓手的。所以在宋先生被打的同一天,某些据江湖传言为“大妈”的不明身份人士,也在上海对其进行了围堵,不过身为真正经济学家的郎先生消息灵通,大妈们没有堵住郎教授,只好口头施暴,大喊“郎咸平滚出上海”。
当然,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包括身体的和口头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投资者应该恪守的信条。一旦投资失败或者亏本,就哭着喊着要政府干预,围堵曾经为这些机构站台的经济学家,也确实不是成熟的投资者该干的事情。如果事情确系故意诈骗或者庞氏骗局,那么应该去找的机构应该是人民法院,应该做的事情是收集证据,提起诉讼。
那么,站台的经济学家就一点责任也没有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经济学家的角色,或者说都存在哪几类经济学家?
第一类,应该是研究型经济学者,主要是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这类经济学家一般是大学教授,或者任职于独立的研究机构。比如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就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终身教授,而他研究的课题也非常有趣,比如:
为什么3K党被一个广播剧主持人搞垮了?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为什么美国在90年代犯罪率大幅下降?
当然,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并没有这么抓眼球,基本上根据各自的领域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家,劳工经济学家,城市经济学家,金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当然还有比较独特的婚姻经济学家,犯罪经济学家等等。虽然研究方向千差万别,但是基本上这类经济学家都是独立选取自己的课题,也不预设立场,以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为主业。财经媒体也常常会采访这些独立经济学家,就某些专业问题发表意见,比如研究行为金融学及资产泡沫的罗伯特·希勒教授,就被经常问及对于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而他总是很明智的笑而不语。
第二类,就是行业或者企业代言人的角色,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我的商品/服务/行业最棒”的问题。这类经济学家,常常供职于行业协会,游说机构,大型企业,或是意识形态明显的所谓智库。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去国会进行游说,以通过对本行业有利的法案。这时候,如果聘请一位经济学家,可以随时抛出一大堆经济学术语,建立一个貌似精巧的经济学模型,在国会及公众面前为本行业/集团/企业摇唇鼓舌,那可比普普通通的公关人士摇旗呐喊要高大上多了。这些经济学家,也常常在媒体前抛头露面,侃侃而谈,俨然一副权威的派头。但是只要你清楚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对其言论的客观性也就略知一二了。比如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前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勒希博士就曾经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高点2006年发表一本名为《为什么房地产泡沫永远不会破?》的“专著”,结果沦为业界笑柄,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不久之后黯然离职。
由此可见,独立研究型经济学家与特定行业/集团/企业的利益代言人虽然看似都戴着经济学家的桂冠,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关键就在于其独立性:作为利益代言人,即使其研究数据,研究方法都和独立研究学者一样,其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发布对于东家不利的结论。但是,由于公众知道其雇佣背景,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还是比较小的。危害最大的其实是打着独立学者的旗号,实际上暗地里却干着利益代言人勾当的所谓“独立经济学家”。而收取费用,随意站台,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发表所谓投资意见,更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枉担了经济学家的名称。现在明星代言产品,在新的广告法下尚且不能完全免责于虚假广告,那经济学家又怎么能说对误导公众一点责任都没有呢?
如果你既不愿意从事清苦的学校工作,又不愿意做受人侧目的利益代言人,是否还有别的经济学家之路可走呢?恭喜你,路还是有的,这就是第三类经济学家,亦可称为建模者,主要是研究“怎么办”的问题。这些经济学家,一般供职于大型金融机构,或是咨询企业,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利用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两房这种机构里,就需要有经济学家来建立各种模型,来解答以下这些问题:
如果负债三个月到期,资产30年到期,而预测联储最近会上调利率50个基点,需要进行哪些利率衍生品交易,才能保证全部头寸市场中性?
如果目前贷款的审批通过率为10%,违约率为1%,怎样调整借贷标准,能够使得贷款审批通过率提高到20%,而违约率不超过1.5%?
如果贷款已经出现逾期,怎么做才能使得潜在的违约损失降到最低?是减免利息,贷款延期,还是尽快处置抵押资产?
由此可见,第三类经济学家研究的都是真金白银的问题,而且他们往往保持低调,从来不愿在媒体上面露脸。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赚钱的妙招,那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谁会傻乎乎地大肆宣扬呢?这就是我们很少见到对冲基金的经济学家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站台,在电视上教人投资。当然,如果你愿意付钱去上商学院听课,在课堂上倒是常常能够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所以,与其听这些“金融历史学者”或者“独立经济学家”忽悠,花大价钱从泛亚或者e租宝买一个教训,不如去商学院的投资课上花钱学些真正的金融学知识。
有诗为证:
堪怜宋鸿兵,金融未有成。
纷纷说故事,扰扰乱人心。
名称阴谋论,实则为吸金。
时人需自醒,莫使误苍生。
0
推荐